新加坡国立大学
在线课程
医学与生命科学
在线课程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
课程名称

医学与生命科学(Medical and Life Science)

课程概述

本课程重点包括关于免疫系统处理病毒、细菌和转化细胞等病原体相关原理的知识。此外,课程还将探讨微生物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如何利用各种策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内容。根据相关原理,教师将提出关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和癌症的治疗策略。课程结束时,学生可:

  • 了解关于免疫系统及病原体等相关理论知识;
  • 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课程师资

本项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指定的专业教师授课,往期课程教师包括:

Y.L. ZHANG(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璐龄医学院,副教授)

张教授于2002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免疫学系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加入微生物学系和LSI免疫学系之前,他是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的讲师。2009年担任国立大学助理教授。2017年晋升为副教授,终身教职。

H.Y LIU(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璐龄医学院,副教授)

刘教授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生命科学研究所免疫学项目成员,国立大学癌症研究所成员。2000年在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她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多尔蒂博士的实验室接受博士后培训。她的实验室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和改善肿瘤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治疗策略感兴趣。她发表了70多篇同行评议的论文和书籍章节,并担任癌症免疫学研究、癌症快报和免疫学前沿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项目日程

在线课程为期 6 周,每周一节直播辅导课程、一节录播视频课程,包含线上讨论、课后作业、答疑与讨论环节。

周数时间内容
第一周 周末 项目导览:欢迎致辞、结业课题公布
专业课(1):免疫学原理与微生物感染
案例研究:新兴呼吸道病毒病
第二周 周中 辅导课(1)
第二周 周末 专业课(2):宿主-病原相互作用与微生物免疫逃避策略
案例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三周 周中 辅导课(2)
第三周 周末 专业课(3):疫苗开发
案例研究: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
第四周 周中 辅导课(3)
第四周 周末 专业课(4):抗肿瘤免疫
案例研究:肝癌
第五周 周中 辅导课(4)
第五周 周末 专业课(5):肿瘤免疫治疗:抗体治疗
案例研究:癌症免疫治疗I
第六周 周中 辅导课(5)
第六周 周末 专业课(6):癌症免疫治疗:过继疗法
案例研究:癌症免疫治疗II
第七周 周末 小组汇报展示、项目结业致辞
学生感言

第一小组,2020年8月班

转眼间6周的在线学习课程就结束了,在这六周时间里,每个人都得到了学习与锻炼,这段学习经历使大家获益匪浅。

在线项目使我们即使在疫情影响下,仍可以在家里和老师远程面对面,在暑期也可以丰富与提高自己。感谢项目的老师和学校的老师与教授们的帮助,我们能通过在线课程项目学习到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对医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作为医学及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次项目中,张教授和刘教授以专业、清晰的授课方式,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学习。教授们的讲述也使我们认识到了现在学习到的知识在科研实验或临床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要把最基础的知识抓牢,未来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在实践中。 除此之外,全英文的项目教学不仅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英语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全英文教学对大多数同学都是一种挑战,通过这6周的学习,大家慢慢学会在空闲时间提前反复观看课程视频,做好预习和复习。

在课程之前或许有对许多专业词汇的陌生,但随着课程教学也慢慢掌握了许多医学词汇。英文的进步同样来源于阅读tutorial的文献,在每一次的tutorial中,学长学姐带领着我们去深刻理解每一篇文章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使我们逐步学会了如何分析文章、如何抓住文章的重点,对我们在阅读文献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家都能渐渐熟练阅读英文文献、听懂英文授课了。 小组presentation作为项目的考核内容也令每位同学受益匪浅。很开心能够认识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最后一起齐心协力完成presentation。整个过程都十分充实。

结业汇报既考验了我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考验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与英文表达能力。在准备presentation的过程中,大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并认真思考,发挥创新思维,通过和小组成员的配合,准确理解文章的结论与意义。通过这样的锻炼,大家发现科学问题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随着医学与生命科学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中,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也越来越多。因此,感谢本次项目对我们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希望未来的我们能够带着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