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故事
Y.F. Wang(香港中文大学,硕士)

于2016年4月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地理资源管理学系/可持续旅游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我来自天津的一所双非二本院校,毕业之后成功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项目。

回顾自己的经历,算不上学霸大牛,也谈不上逆袭。但是我认为,自己的经历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只要自己有所计划,有努力,就能一点一点地进步。积少成多,在将来的某一天,自己过往的成就,兴趣,阅历,才会兑现,就像是在最后收获 Offer 的时刻。

只有一直努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机会看看自己,有没有运气。

来自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

大学的时候,学习的专业是是酒店管理,可能和很多同学一样,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常常因为学校平庸而苦恼,那时候也没有相应的留学方面的规划。

酒店管理的课程涉及学科比较广,几乎涉及了所有商科常见的课程,甚至烹饪等方面的课程,不过其实都比较浅显。所以,一些同学会选择继续在本专业,或者一个细化的领域深造;一些会转向学习金融,会计等,一些转向商业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不论将来有怎么样的打算,尽量保持大学期间成绩靠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自身学校背景不好的

如果不明确自己的方向的话,应该多向老师请教,多去尝试,尽早明确自己的兴趣,及早做准备,不论是工作还是深造,都是不错的打算。

大四上学期,才确定了留学的想法

留学的原因,一是,周围的学习环境影响。专业有强制英语托福成绩的要求,而且课程设置上也比较偏向西化。所以会有比较不错的英语基础,比较能够适应西方的教育模式。这些优势应该充分利用,所以周围比较多的同学最终都选择了留学。

二是,“所谓的名校情结”,因为在一些学校间的交流活动中,自己会慢慢发现,母校确实会给人带来的眼界上很大的不同,以及圈子,机会平台,甚至是性格气质。所以,这些体验不断强化了自己的“名校梦”,读研究生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最后收到Offer的时候,才会义无反顾地接受。

三是,“想学会做研究”,对,就是单纯地想学会做研究。因为本科很少接触到严肃的论文以及科研的工作,比较多的管理学内容学习,使得自己的思维习惯有些过于感性。所以希望借助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这个方面有所提高。

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去香港读书

选择香港的原因,总结而言是综合性价比的考虑

大概率确定了自己之后会在国内工作生活,读研是一个缓冲期,提高一些自己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在时间成本上,香港一年制的研究生,有很大的优势,而且香港,因为学校选择相对有限,虽然不是世界顶尖,但平均水平很高,又占据地理优势,在认可度上,特别是在内地,香港各个学校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在经济成本上,香港的硕士项目也有很大的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一般,国内三年的硕士,算上生活成本,机会成本,其实和香港一年的硕士基本一致。

所以,最终选择去香港,是综合学术声誉(世界前50),认可度(可能介于国内C9和普通985之间),时间投入(一年),花费(学费+生活费15w),以及生活差异(中西融合的典范)等方面而做出的选择。

中介给我的帮助和意义

中介对我最大的帮助,一是就好像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闹钟,避免在时间,材料,申请要求方面犯错而带来严重后果。在大四的时候,即使做出了深造的选择,也不可能完全对各种机会视而不见的,而且又要保持足够的GPA。这种多方同时开弓的情况下,中介一定程度的指导和代劳就很重要了。

比如可以随时告诉我,自己的申请进度,重要的时间节点,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课程情况,以及申请的开放关闭,申请需要的步骤和材料等等。

另外一方面,中介的专业老师可以更专业地协助自己挖掘潜力,扬长避短。他们会比第一次写文书的我们更符合招生官喜好。除此之外,凭借着既有的案例经验,一个专业的中介是可以让自己找到差距,激励自己弥补短板,不断进步的

在我看来,作为留学生,面对的中介是一种咨询服务,最好的中介也只能尽可能发掘亮点,突出潜力,并不能改变一个申请者的既有硬件条件。通过和中介老师的咨询,看到问题,找到差距,甚至找到灵感,可能才是中介咨询服务的意义吧。

在香港的学习,我收获了什么

遇见到了更多优秀的人,举个例子,班级大概一半的大陆人,一半的香港local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来自大陆的同学中,除了我,背景至少都是一本院校起步,也包含了很多985,211的优秀学生。

对严谨的科研有更进一步的学习,虽然是授课制的研究生,但是在港中文整体严肃的科研环境中,对于论文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在读书期间有幸参与到一些国际会议和培训,这方面其实也是是自己当初选择这所学校的初衷。

看到了香港作为时尚之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课程的关系,每周有机会跟随教授考察香港的自然郊野,了解这个城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